搜索名人

胡庶华先生是抗战时期重庆大学卓具社会使命感的杰出知识分子的代表。他自幼研习修齐治平之道,养成光风霁月的人格。壮岁留学归国,初欲大办钢铁,为积贫积弱的祖国构建工业脊梁。实业梦碎而转事大学教育,曾七任大学校长。先生在知天命之年执掌重庆大学,怀浩然正气,以“入世精神”立身做事,握发吐哺在育才救国,念兹在兹为教育兴邦;又以“云水襟怀”看待个人进退得失,以至为官一任,三年必辞。先生在14年抗战期间,为推动社会进步,团结全国各界精诚对敌,曾公开发表以实业规划、科学普及、乡村振兴、国防训练、社会救济、沙磁文化建设、青年教育、妇女运动为主题的各类文章近60篇,产生持续而广泛的社会影响,成为知识界、教育界引领舆论风气之先的重要人物。

1932年何鲁先生返川任教,出任重庆大学理学院院长,正值不惑盛年。面对川中困局,出于“分属川民,故当以求川治为民族之出路”的责任良知,和“救亡莫若自救,共存基于自存”的政治理念,何鲁“代生民立言”,创办多种报刊,举笔为旗,对川中事务和社会风气频频发声,意图改变上流贪残、下层愚弱的社会局面,振导民心,重铸民魂,呼唤科学精神,指点青年迷津,成为重庆大学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国家命运与民族大义面前,马寅初先生以他的坚韧、顽强、一身正气,用教书演讲的方式启迪民智,以经济学家的身份奔走抗争,为稳定战时经济积极建言献策,猛烈抨击官僚资本,向“黄金家族”发起政治上的进攻,受到重庆大学师生和社会民众的敬仰和拥护,被誉为“民主斗士”。马寅初在抗战岁月所进行的英勇斗争,是他在民主革命时期走过的一段光辉岁月。

江泽佳先生青年时期即深受周恩来抗战演讲、马寅初怒斥贪腐等革命故事的教育,又长期受到冯简等重大老一辈学人的熏陶,养成清正廉洁、敬业奉献的品格。作为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和老共产党员,他毕生以重庆大学校训之“尚俭朴”“爱国家”为荣,生活上淡泊节俭,工作中勇于进取。轻物质、重精神,清操厚德,堪为典范。重大75周年校庆,他积攒重金捐助母校;又留遗嘱将遗体捐献医学事业,表现出渊深海阔的赤子情怀。德厚山岳壮,风高流云远,先生的大美情操与高尚人格,受到重庆大学师生的深切缅怀。

神州草草失承平,戍火倭尘到两京。生于抗战忧患岁月的黄尚廉先生,有着他那一代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忧国情怀。 自幼目睹国家疮痍、人民苦难的他,下定决心要为科教兴国、拯救家邦奋斗一生。作为科学家,他50余年如一日, 紧紧围绕国家发展大计开展科研教学。病躯续壮志,膏火煮心血,一路斩关夺碍,不断攻克具有国际水准的核心技术难题。 作为教育家,他敬业爱党、以身作则、不渝初心,始终坚持以正面舆论导向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受到重庆大学师生的钦敬与爱戴。

孙才新先生一生勤勉,艰苦奋斗,以自立自强、求实创新之精神,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将一个零起点的电气工程学科建成了 国家级重点学科,为西电东送,为青藏铁路的电气外绝缘研究,为国家电网建设及安全运行做出了杰出贡献。科研条件艰苦时, 他没有向组织伸手:实验室缺少仪器,他用板车拉回废弃设备作改装;实验没有塔吊,他让人用箩筐把自己吊到20多米高空做测试; 生命终了时,他坚持在病榻之上为实验室工作鞠躬尽瘁。忧劳思进取,奋斗不顾身,先生的人格修养、学行风范, 堪为当代知识分子科学报国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