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名人

壮志热土为国酬科研筑梦报春晖

孙才新先生一生勤勉,艰苦奋斗,以自立自强、求实创新之精神,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将一个零起点的电气工程学科建成了国家级重点学科,为西电东送,为青藏铁路的电气外绝缘研究,为国家电网建设及安全运行做出了杰出贡献。科研条件艰苦时,他没有向组织伸手:实验室缺少仪器,他用板车拉回废弃设备作改装;实验没有塔吊,他让人用箩筐把自己吊到20多米高空做测试;生命终了时,他坚持在病榻之上为实验室工作鞠躬尽瘁。忧劳思进取,奋斗不顾身,先生的人格修养、学行风范,堪为当代知识分子科学报国的楷模。

“民生”作导向 学术有灵魂

孙才新出生耕读农家,自幼感于乡村疾苦,高度关注社会民生。其毕生致力的方向,是“高电压及绝缘新技术研究”,终成业界翘楚、电气星斗,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

由于一向坚持学术的“民生”导向,孙才新的研究范围其实早就超出了电力输配领域。早在1988年前后,他便开始与重医附二院妇产科合作,在分析了大量实验数据后,研究提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以高剂量、持续陡脉冲使癌细胞不可逆变化,用电流击穿将癌细胞彻底杀死”的新思路,并设计出了实验机器模型。阐述新思路的论文在国际权威专业学报发表后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2000年左右,孙才新带领学生经过研究,又开展了潲水油和植物油的环保利用,从中提炼出供变压器使用的专业油料,以减少石油消耗,为国家节约能源。现在,北方地区的一些小变压器,都用上了这种油。

“抠门”创重点 科研树奇勋

孙才新团队曾经自力更生,几乎白手起家建起了一座高电压与电工新技术实验室。

这座实验室,外观畸形奇异,很像一个没经过规划的童话建筑。20多年里,是孙才新团队用“技术”换来的科研结余经费,日积月累补缀出了这件科研“百衲衣”。实验室造型虽“奇葩”,却打动了前来考察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官员。他们感叹说:“这样的实验室都能做出巨大的成绩,我们有理由让他做出更大的成绩!”重点实验室顺利获得了国家批准。

孙才新团队的建树果然没有辜负期望。若干年里,这个实验室推出一系列研究成果,享誉海内外。项目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发明专利2项,列为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节余办大事 心齐守“党性”

在孙才新带领下,团队成员厉兵秣马,刻苦攻关。经过日积月累,从课题经费节余中“抠出来”的钱,也在一点一滴加增。当累积的数额达到4000万的量级时,外面不时有“小风”吹进来:“你们这帮人傻呀!把节余经费分了,岂不个个都是百万富翁?”孙才新听了一笑置之。他没有把节余经费用来发奖金搞享受,而是坚持花在刀刃上,一心把实验室做优做强。

靠山不吃山,当经济遇到难题时,难免也会有些抱怨。孙才新也表示理解,但他总是勉励大家向前看:我们这帮人,并没想过发财,只有把实验室做到一流水准,对国家贡献大,才有饱饭吃。

作为有二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孙才新的纪律防线很牢固,他用诚恳实在的话语,化解了大家的心结,坚守了团队的党性。

劳瘁生恶疾 风雨犹兼程

在重庆大学90年的发展历程中,涌现过不计其数的工作狂、科研迷,孙才新便是其中的代表。据孙院士的学生李剑教授回忆,2006年6月,孙老师身体已出现不适,而重庆大学要申报高电压与绝缘国家重点学科。师徒二人赴加拿大参加学术活动返回,已是星夜阒寂,李剑加班到12点,将一大摞材料抱到孙才新办公室送老师修改,准备次日中午取回。

“谁知我早上7点到办公室,发现4、50页的申报材料已经改好,就放在我办公室门口。”李剑感慨说,“出国签证时,孙老师咳破了嗓子,回国坐了将近24小时飞机。那一夜,他竟然连觉都没睡啊!”

2008年,孙才新被诊断为肺癌晚期。这位高中时期常担任校队前锋的篮球健将,终于病倒了。在与病痛搏斗的3年里,他拼命工作,治病期间坚持出席全国院士大会,还在会上发了言。就在逝世前半个月,他坐着轮椅上飞机,带病参加了北京的重要会议。去世前一周,校党委领导去医院探望,他还在病床上过问实验室的工作进展。

  • 2009年,孙才新(一排左六)抱病参加电工学科发展战略研讨启动会
  • 担任市科协副主席的孙才新(一排右三)2011年带病参加第五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表彰会

临终留自传 字字道深情

在生命的最后一周,孙才新自知大病不治,心中也有未竟全功的遗憾,但更多的是满怀的感激。他强忍病痛,一笔一画写下了他的“成长自传”。

“大恩与我的,是共产党,是新中国,给了我一个农村孩子读大学的机会;大义与我的,是我最心爱的重庆大学;我最心爱的,是重庆大学诸多的老师、兄长、同学以及学生,授我以知识,教我做人。”

“我最最不舍的,当属我的科研团队,我们还有很多的愿望等着去实现;我最最骄傲的,也是你们,因为你们个个站出来是最优秀的精英,这帮视我如忘年之交的兄弟,不管团队今后将走怎样的发展模式,但一定不要忘记创新的精神和互帮互助!”

山城悲云落 电气陨大星

2011年11月25日,孙才新与世长辞,享年67岁。党和国家领导人深表哀悼,送来花圈和挽联。原重庆市市长黄奇帆评价孙院士:“一代英才、不幸病逝;大师风范、长存千古”。

  • 时中共中央领导人致孙才新院士的挽联
  • 《光明日报》刊载《孙才新院士去世》的讣闻

火化日,黑色灵车载着孙才新遗体,缓缓驶过重庆大学大学城校区、沙坪坝校区,驶过重大高电压与电工新技术实验室。所经之处,所有能看见校道的楼层上全都站满了送别的学生。更有孙才新亲传弟子,成片成片跪倒,哭送老师最后一程。

有学生在当日微博上撰联: “昔时为师荣盈九州誉满桑梓, 今日公殁星沉万里云落惨淡。”

追悼会当日,石桥铺殡仪馆灵堂,来自全国各地上千的吊唁者齐身鞠躬致哀。

一位在殡仪馆工作近30年的员工,透过玻璃窗发出感慨:这么多年了,头一回见这么多人的送葬队伍。

  • 从全国各地前来追悼孙才新院士的人群
  • 孙才新院士长眠之墓

高楼续壮志 永绍重大魂

为缅怀孙才新院士的杰出贡献和崇高风范,传承其情系重大、爱满两江的奋斗精神,2016年,新鸥鹏集团决定捐建“才新科学实验楼”,支持重庆大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帮助电气工程学院加快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宏伟目标。

11月26日,新楼捐建启动仪式在重庆大学高电压实验楼举行。

捐建“才新科学实验楼”启动仪式

与会人士发言摘录:

作为孙院士的学生,用心感恩孙老师的教诲,用心怀念孙院士,用心发扬光大孙院士的精神,将孙院士做人做事的精神传承下去并落实到工作上、生活中。 ——新鸥鹏集团周永勇博士

在重庆大学建设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电压与绝缘试验研究基地,始终是孙才新院士和他的同事们的梦想……秉承孙才新院士的遗志,发扬孙才新院士“开拓创新、继往开来”的精神,为重庆大学高电压与绝缘学科的不断进步注入新的动力。 ——重庆大学副校长廖瑞金

“才新”是一种精神,是“重庆大学精神”在一个时代的反映,是重大人的精神,是养育孙院士成长的“重大电气”精神,也是才新和大家一起建设高压学科的“高压”精神。 ——孙才新院士教育基金管委会主席吴绍琪

TOP 事件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