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循严师重细谨
大马金刀开新局
江泽佳先生自1943年从重庆大学电机系毕业留校任教,一生绝大部分时光都在重庆大学从事教育和管理工作。兢兢业业服务70年,担任电机系主任32年,培养研究生70多名,其中博士研究生26名,进入博士后流动站9名,多位弟子成为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他“严”字当头,勇创新局,抓大顾小,不苟细节,作风扎实,主政重大5年,使全校博士点由2个增至10个,研究生人数增长近5倍。江泽佳着眼“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增设文科”的办学思路,在任内提出把重庆大学建成万人规模,国内领先,工、理、管、文融合发展的综合性大学,为我校大踏步提升办学格局,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一流人才做出了贡献。
“严”字培名师
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后,风华正茂、品学兼优的江泽佳挑起了重担,担任电机系主任,成为新重大倚重的师资骨干、青年学术榜样。在老领导郑思群等同志的期许、提携和支持下,他带头严谨治学,勇抓教学管理,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律己更是出了名的“严苛”。“打铁还要本身硬”“身正不令而行”,江泽佳的以身示范、严格管理,带来满满的正能量,有力促进了教学风气的进一步优化。据周雒维教授回忆,当年电机系的青年教师入职后,较长一段时期没有资格登台讲课,只有熟练掌握了课程和实验流程,才能正式开展教学工作,而这一过程可能长达数年。
正是在江泽佳的始终坚持与严格督促下,电气工程学院逐步形成了优良的教学传统和严格科学的学术作风。持久发力、经年不辍的师资队伍建设,让电机系涌现了多位名师、良师,并一举成为校内名列前茅,社会上声名远播的品牌大系之一。
“套改”转机制
1982年底,江泽佳开始担任重庆大学校长。鉴于我校在教育部13所直属工科院校所居实际地位,在校党委的集体领导下,江泽佳上任伊始,即牵头制定了《管理改革初步方案》,从体制、机制入手,试行一系列革新举措。岗位责任制、教学科研承包制、后勤服务扩大承包试点、校企协作优化、助学金制度改革 .....一揽子“内外科手术”相互组合、次第落棰,带来了育人环境的整体上档升位。为促进优良教风与奋进学风的相互砥砺,在江泽佳的主导下,党政班子进一步提出从1984年开始,对全校本科生的数学、物理、化学、外语4门基础课实行统考。同时着手以老带新,为学术造诣较深的老教师配备年轻助手,谋求以“组团模式”打造新的学术带头人,形成良好的代际传递与新老交替。在学科建设中,江泽佳还极力推进民主建设,杜绝大包大揽之风,在学校博士点申报过程中,他率先提出公平竞争、择优申报的原则,为我校博士点申报获重大突破建立了良好的体制机制,打下了组织基础。
申博“翻身仗”
1983年,重庆大学仅有理论电工和机械制造两个博士授权点。江泽佳认为,大学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必须坚持“两手硬”,“一起抓”。为此,他提出要对专职科研编制实行动态管理,把科研编制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课题挂钩,以促进各系、所积极向外争取科研课题。随后江泽佳牵头制定了《重点学科评选条件和办法》,组织全校各系参加竞逐,最终遴选出13个校内重点学科,并相机建立学术负责人与学科负责人的“职、责、权”配套奖惩制度。1986年,在全国第三批博士学位授权申报中,我校固体力学等8个学科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培养规模和力度大幅提升,为重庆大学今天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育人高起点
1981年11月,江泽佳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重庆大学历史上的首批博导,也是国内首批博士生导师。身为资深“海归”与工科名家的江泽佳职业素养高,作风谨严,思维缜密,对弟子要求也是出了名的严苛。尽管行政事务繁忙,他带博士总有周详的培养计划,并一以贯之,力行始终。多年来,江泽佳共培养研究生70余名,其中博士生26人,进入博士后流动站9人,多数成为国内各高等院校的教授、副教授,多名弟子成为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
李文沅是江泽佳众多博士生中的一员,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980年代他留学法国归来,申请攻读江泽佳的在职博士。入学考试时,他参加专业笔试用英文作答得了高分,让江泽佳很满意。但江老师同时认为,要检测语言水平,还得考听说能力。口试中拿出录音机,当场播放了一段英语讲述的外国科学家故事,李文沅听完大窘,以英语作答仓促不尽人意。江泽佳翻转录音重播一遍,回答仍较勉强,江泽佳便收敛笑容告诫他:外语基本功是博士生的基础能力之一,无论是拓展专业视野,参与国际合作,还是做学术研究,都是离不了的拐棍。多年以后,李文沅强调此事对他震动很大:“后来我能够在国外取得成功,江老师的那次考试,是一个真正的起点。”
办学大格局
1984年,时任校长的江泽佳提出把基础科学系分为应用数学系、应用物理系和应用化学系,新增设工业管理工程系,这些应用性较强的科系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为重庆大学谋求更大发展做好了铺垫。1985年,江泽佳又提出成立光电精密机械系、工程力学系,使重庆大学工科的优势进一步释放出来。江泽佳在任内还提出“把重庆大学建成万人规模,工、理、管、文结合,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大学”,并着眼“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增设文科”的办学思路,于1985年恢复了外语系建制,为重庆大学向多科融通、“复合型”、“综合性”办学目标迈进跨出了坚实的步伐。
耄耋创基金
1996年,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60周年院庆,年近耄耋的江泽佳已是幡然一翁,犹自勤勉孜孜,为重庆大学院系发展奔走效力。在院庆会上,经江泽佳倡议,成立了“电气工程教育基金”,77岁的他被大家公推为基金理事长。该基金的成立,为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提供了稳定有力的保障,不仅加强了与校友的联系,也大大促进了学院在教学科研上的成长,对重大电气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