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名人

三年术业铸鸿基抗战烽烟领群伦

胡庶华

胡庶华先生是中国工科学人的杰出典范。早年专注儒学,考科举,中秀才,1913年考取湖南省公费生资格赴德留学,遂抱定研究“实用科学”之志,发奋七年,终获钢铁冶金工程师学位(相当于博士)。回国后致力于提升高校工科学术基础水平,推介西方先进工业技艺,连续出版多部学术专著,在冶金学界卓具影响。在抗战的烽火岁月里,先生际会风云,身任中国工程学会会长和中国工程师学会副会长职务,主持大后方实业基础考察,发表工业强国理论文章,寻求支撑长期抗战的因应之策,席不暇暖,领袖群伦。1935年胡庶华出任重庆大学第二任校长,以恢弘的眼光对全校院系结构作出战略调整,同时新创多个学院科系,一举奠定重庆大学作为多科综合性大学的学科架构与学术基础。“铸得千秋镜,光生百炼金”,先生作为冶金学巨子和大教育家的一生,熠熠闪耀着金属般光辉的质感。

胡庶华1886年生于湖南攸县一个教师世家。6岁入私塾,17岁参加科举考试中秀才,同期考入湖南私立明德学校。1913年以公费生资格留学德国。先入柏林大学哲学院研习财经,后入柏林矿业大学学习矿冶,随后转入柏林工业大学专习钢铁冶金工程专业。

当时德国的科学技术和工程产业跃居欧洲前列,高等工程教育尤居领先地位。按照德国教育章程,工科学生须实习一年,胡庶华因而获准在战后赴莱因省各工厂实习,争取到了从理论到实践全面考察德国钢铁工业的宝贵机会。1920年夏,胡庶华通过毕业答辩,在柏林工业大学取得冶金工程师学位(相当于博士)。胡庶华因此成为留学德国获此学位的首位中国博士。

柏林工业大学校园

1922年冬,已在欧洲刻苦问学10年的胡庶华结束青年时期的研学活动,回国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此后十年,或教书,或办厂,或从政,职位变动频繁,但一以贯之的核心,始终是他的铁冶金学问和教书报国、实业强国的梦想。胡庶华认为:

“国于天地,必有与立,立国之本,端在兴学,而大学尤为急务。盖大学为一国最高学府,正人心,厚风俗,实与有责焉,不第研学术、造专才,为国家谋富强已也。普鲁士之兴,以柏林大学树其基,英吉利之强,以牛津、剑桥两大学立其本。纵观各国之历史,其立国之精神,鲜有不寄托于大学者。”

1929年,胡庶华出任同济大学校长。期间提出“小学普遍化、中学职业化、大学学术化”的办学主张,突显其注重学术研究的思想倾向。

繁忙公务之余,胡庶华根据留德所学及实习考察的经历,撰写了《铁冶金学》《冶金工程》等多部专著和系列学术文章,介绍西方先进技艺,致力于提升国内高等工科院校冶金研究水平。

《工程周刊》1932年第1卷第5期
“中国工程人 名录”

  • 《铁冶金学》胡庶华著,1926年版本

  • 《冶金工程》胡庶华著,1929年版本

胡庶华结合考察研究和工作实践,先后出版了:

1938年,胡庶华积数年综合研究所得,在重庆大学撰写完成了《中国战时资源问题》一书,随即受到战时政府及军方决策层的高度重视,被列为“军事学校战时政治教程”,并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的名义,于8月15日公开出版。1939年12月,该书获得再版。

胡庶华作为关注中国工矿实业发展的有识之士,撰文从不同角度对汉冶萍状况进行了深入探讨和透彻分析。(1921年《时事月报》第1-6期)

1929年,胡庶华出任中国工程学会会长。1931年,胡庶华出任整合后的中国工程师学会副会长。1934年4月,应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之邀,胡庶华率中国工程师工业考察团一行26人考察四川。这既是一次大型的学术活动,同时也是因应抗战之需,为对日持久作战做资源摸底的社会活动。

在对四川及重庆周边工业资源和生产建设作了为期两个月的艰辛考察后,胡庶华一行推出了《四川工业资源考察报告》。报告分“水泥”“水利”“电力”“电讯”“铁道”“钢铁”“铜矿”“煤矿”等18章作详细分述,是一份浸润工程学人汗水、极具建设意义和学术参考价值的重要文献。其总论部分,由胡庶华领衔撰写,先生在工程学界领袖群伦的地位,不言自明。报告一出,即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与好评。

考察完成后,胡庶华又亲撰《四川考察之经过》一文,篇末高屋建瓴指出:

“总而言之,四川得天独厚,人类生活所必需之物质,无不应有尽有,倘能奋发图强,虽意大利德意志莫能尚焉。小之可让西藏新疆不至于沦夷狄,大之可为整个民族复兴之凭藉。吾愿国人勿忘四川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比较安全之地,中华民族生命之最后支撑点。”

《四川考察团报告总目次》

1936年11月,时任重庆大学校长的胡庶华以“中国钢铁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题,在重庆行营学术研究会上发表演讲,以铁冶金领军人的专业视野,对中国钢铁工业的前世今生作了准确描述与概括,也以高屋建瓴的眼光,对抗战背景下的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做出大胆的预测和设想。

  • 钢铁业居重工业之首,规模愈大愈好,私人无此财力,地方政府亦鲜此气魄,在目前情形之下应先树立国防之钢铁业,其性质与经济的钢铁业不同,当由中央政府通盘筹画,统归国管。
  • 中央及各学术机关,宜努力探寻新铁矿。
  • 已经发现之铁矿,十之八九,均被日本占去,而沿海以及长江以北各地,似鲜发现新铁矿之可能。即有亦不宜于设厂以发展国防的钢铁业,惟广东湖南贵州四川四省,近年迭有新铁矿发现,而钢铁厂的地点,宜在此数省内。
  • 利用外资,当以无侵略性者为宜。
  • 当树立国防工业中心区,不以获利为目的,虽亏本亦应为之。
1936年第5期《重庆大学校刊》全文发表胡庶华赴重庆行营所作学术演讲:中国钢铁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演讲中特别指出:

"去年暑假,重庆大学与四川建设厅合作之地质矿产调查队,由重大教授刘祖彝率领采冶系学生在彭水一带发现一极大之铁矿,现尚留毕业生二人继续调查,不久将可得一详细的报告,以愚观之,将来国防工业之中心,当在重庆附近之煤铁矿区间也。"

1938年4卷10期《浙光》杂志
详论重庆作为民族抗战的中心区如何有效利用周边矿产资源问题

1936年胡庶华为学术期刊
《工业标准与度量衡》杂志题词

1935 年 8 月 1 日,胡庶华正式就任四川省立重庆大学校长。随即以恢弘的眼光对院系结构做出调整和充实,优化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广泛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任教,成功构建了偏理工的科学合理的多科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基础格局。

胡庶华主政重大时期所聘教师籍贯统计表

尽管初到任便经历了文、农两院划归川大的风波,但经过3年的艰苦努力,到1938年胡庶华离任时,重庆大学已发展成为拥有理、工、商三院十系一科的综合性大学,就读学生遍及四川、湖南、湖北、河北、河南、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广西、贵州数省。全校科系,计有数理系、化学系、地质系、土木系、电机系、化工系、采冶系、银行保险系、会计统计系、工商管理系和一个体育专修科。

胡庶华关于准予重庆大学商学院一年级开设三系并准设二三四年级致该院的代电

1938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开始通过约集专家制定科目表的形式,在全国推行统一的课程标准。胡庶华作为工科界造诣弘深的著名学人,和卓具前瞻性的高校管理专家,进入应约之列。这是我校人士进入国家教育发展决策圈的肇始,对于加速重庆大学在全国工科布局中的学科建设步伐,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

1938年四川省立重庆大学第三届本科毕业同学与教职员合影
(胡庶华 第1排左起第11位)

在胡庶华主政的3年里,学校还成立了各种学会组织,如采冶工程学会、电机工程学会、土木工程学会、化学学会、体育学会等。商学院成立后,又添设了经济研究室,开展系列学术活动,在战火纷飞的时局中独树一帜,颇为引人瞩目。

1936年《重大校刊》创刊号“校闻简讯”有关理科学会开会的报道

TOP 事件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