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名人

倾情办学立高格

毕生铸人如冶金

胡庶华先生从 1922 年初执教鞭,一生办学足迹遍及东南、中南、西南、西北,曾七任大学校长,是中国创办大学教育的专门家,毕生造就高等人才以万计。先生长须美髯,热情诚朴,一向以丰富的办学阅历和宽博的管理经验享誉教坛,在师生中深孚众望。他博采中西,从早年提出“承朱(熹)张(栻)之绪,取欧美之长”的育人思路,到数十年深耕力行,深入教学一线“以身率教”、“以情动人”,每以干练的才学、热烈的心肠和廉洁的操守,对师生产生深刻影响。先生开素质教育之先河,高度重视重大学子体能与人格的双重锻炼,是把高等教育、国防教育与现代体育结合得最早、最紧密的重要实践者之一。

高规格定调重大发展

1935 年 4 月,胡庶华受聘代理重庆大学校长。当时的重大仅有文、理、农学三院,在校学生 170 余人。时川内军人混战结束,川政统一,教育厅长杨全宇有将重庆大学并入川大之议。是年 8 月,胡庶华正式就任重大校长,列举他离湘赴渝的原因有三:

● 湖南大学之基础已固,余任职亦满三年;

● 四川在复兴民族运动上负有极大使命,本校在四川文化上经济上及一切建设上负有重大责任;

● 湖南人口三千万,四川人口号称七千万,若川湘两省之文化及经济事业打成一片,则占全国国力四分之一,(粤汉铁路川湘公路完成后尤为显著。)

1937 年《现代读物》一周年特大号 ,54 页

出于振兴四川,担当民族救亡责任的宏远考虑,胡庶华不但反对撤并重大,而且力主将重大办成多科综合性大学。针对时人主张“只办一二精采之院系,不必兼营并进,以致一无所长”的观点,胡庶华指出:

“此出欧美大学林立之国家尤应如此,不过以言纵横千里而仅有之重庆大学,其使命又自不同。”

1937年《现代读物》一周年特大号 ,56页

在经费、人事困难重重,文、农两院相继并入川大的情况下,胡庶华负重力行,主政三年,不但新办了商学院,做强了刚开办不久的工学院,为四川卫生人才奇缺计,还积极筹措创办医学院。他勤勉孜孜,朝乾夕惕,为 1942 年重大跃升国立综合性大学打下了坚实基础。

1937年5月20日四川省立重庆大学采冶工程学会成立纪念
1938年6月18日四川省立重庆大学第三届毕业同学与教职员合影
(胡庶华 第1排左起第11位)

铸炼人格的“双十条”

胡庶华是资深冶金专家和学贯中西的大学教育名家,他有一句著名的育人格言,叫作“炉中炼钢,炉外炼人”。胡庶华深知“立人”之要,在于锤炼青年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养成健全的人格。胡庶华指出:

“大学生在求学时期,重在修身。”

“人格救国,当与科学救国并重。”

“我校为社会造就实用人才,故训练学生即以刻苦耐劳坚贞忠实为目标。”

作为校长,他以身率教,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他站在为民族复兴培养“一代脊梁”的高度,推出《大学生人格标准》和对大学生的“十大告诫”,致力于系统性地强化青年学生的人格修养。

心优国防抓体育

在经费、人事困难重重,文、农两院相继并入川大的情况下,胡庶华负重力行,主政三年,不但新办了商学院,做强了刚开办不久的工学院,为四川卫生人才奇缺计,还积极筹措创办医学院。他勤勉孜孜,朝乾夕惕,为 1942 年重大跃升国立综合性大学打下了坚实基础。

早在1935年春,胡庶华受刘湘之邀带团考察四川教育时,就曾以“国防工业与国防教育”为题,发表演说指出:

“去年教育部调查全国大学生的体格 ...... 无病状者,为一万三千四百廿四人,三分之一有病夫之像征,南京有一次招考宪兵,投考者有许多中学生当中,身体完全合格者,不足二十人,又闻某处有一次招考航空学生,结果一百人中,难取三四人,可见非把全国国民,尤其是青年的身体,切实锻炼,不能挽救我们病态的民族,故凡有益身体训练如国术体操,固宜提倡,而高中以上学生之军事训练,尤须贯彻,使人人都有铁一般的身体,钢一般的意志。”

1935年《四川省政府公报》附录第7期 胡庶华文章《国防工业与国防教育》
1939年《广播周报》第165期《抗战前途与青年应有的责任》

胡庶华高度重视抗战中的青年教育工作,倡导加强青年学生的体格训练、精神训练、国防训练。1939年,他在《广播周报》发表了《抗战前途与青年应有的责任》一文,从继承光荣使命、转移萎靡风气、加强自信心理、注重实际工作、坚定必胜信念诸方面条分缕析,为抗战中的青年指明奋斗方向。

染翰操觚作校歌

1936年,为发挥诗书礼乐的教化功能,增强重大师生的凝聚力,胡庶华亲笔操刀,创作了55字的《重庆大学校歌》,经体育专修科音乐讲师许可经先生谱曲后,在重大传唱至今。歌词与重大16字办学宗旨一脉相承,而加以文学化的诠释与演绎,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深刻概括了重大的文化渊源、办学思想和育人目标,是一曲催人奋进的时代强音。

亲力亲为办校刊

为打造更好的教育软环境,胡庶华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他说:“一份校报,就是一个学校的历史。”在他的倡议和直接领导下,1936年10月创办了《重庆大学校刊》。到1938年胡庶华离任时,共出版28期,几乎每期都刊登有他的署名文章。

胡庶华先生是成功带领重庆大学师生顺利实现从“军人治校”向“学者治校”转变的著名教育家。作为我校第二任校长,他受命于全民抗战前夕,夙兴夜寐,筚路蓝缕,在艰难时世中赋予重庆大学以现代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基础格局,使兴学问道、锐意进取、砥砺成才之风一片蔚然。

《重庆大学校刊》

1936年胡庶华长校期间,重庆大学首届本科生41名全部正常毕业且落实了工作。

1938年7月10日《重庆大学校刊》第27期载文:《我所认识的胡校长》
TOP 事件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