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名人

抗战烽烟忧国梦书生肝胆赤子情

扫描下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胡庶华先生是抗战时期重庆大学卓具社会使命感的杰出知识分子的代表。他自幼研习修齐治平之道,养成光风霁月的人格。壮岁留学归国,初欲大办钢铁,为积贫积弱的祖国构建工业脊梁。实业梦碎而转事大学教育,曾七任大学校长。先生在知天命之年执掌重庆大学,怀浩然正气,以“入世精神”立身做事,握发吐哺在育才救国,念兹在兹为教育兴邦;又以“云水襟怀”看待个人进退得失,以至为官一任,三年必辞。先生在14年抗战期间,为推动社会进步,团结全国各界精诚对敌,曾公开发表以实业规划、科学普及、乡村振兴、国防训练、社会救济、沙磁文化建设、青年教育、妇女运动为主题的各类文章近60篇,产生持续而广泛的社会影响,成为知识界、教育界引领舆论风气之先的重要人物。

未雨勤绸缪 实业系国忧

作为杰出的爱国知识分子,胡庶华平生第一理想,并非举办大学教育,而是希望凭借钢铁冶金工程师(时称“铁冶金博士”)的专业长才,作实业家,构建我巍巍华夏的工业脊梁。故而早期他曾出任上海炼钢厂、汉阳兵工厂厂长、烈山煤矿局局长,并为国家建设提出十五年实业振兴计划。

时任重大校长的胡庶华(左三)与中外人士在一起

1930年冬,南京国民政府召开第一次“全国工商会议”,胡庶华作为实业界名家发言多达20次。针对晚清以来我国矿冶业界长期将铁砂卖与日本企业的愚蠢做法,胡庶华深察其弊,特在会上单独提出“禁止铁砂废铁出口案”,大声疾呼保护民族战略资源,显现出赤诚的爱国之心与先见之明。

1931年5月,胡庶华在著名政治刊物《国民周刊》发表《对于国民会议的希望》一文,从实业、教育、政治诸方面提出18项系列建议,希望国民会议能够“对内解决全国民生问题,对外打破列强政治经济的侵略”。

《国民周刊》1931年第1卷第7期封面

培育桢干质 陶铸民族魂

由于时局的动荡和错综复杂的派系斗争,胡庶华的钢铁振兴计划落空,实业救国梦想亦随之搁浅,遂下定决心从事高等教育,为国家培育工程技术人才。

幼承庭训、熟读朱张理学的胡庶华,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育人教化功能,曾提出“保民教国子以射御,与礼乐书数并重”,“恢复古代文武合一之教育制度”等主张。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空前严峻的时局,他大声疾呼无论开展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要致力于重塑国人的文化精神,以振导颓靡的社会风气。

1936年4月20日,胡庶华应邀在四川大学发表了题为“四川大学生与国难”的演讲,强调欲提高抗战实力,四川社会应着力于“科学力量”“军需力量”“身心力量”“组织力量”的培养,进而特别指出。

1938年初,重庆大学抗敌后援会组建了乡村宣传团,并推出“寒假乡村宣传特刊”。为指导重大师生开展乡村社会宣传工作,胡庶华为这期特刊特意撰写了《引言》,发表于《重大校刊》第22期。

“还有一点,我要特别提出,就是人格救国。我国自东汉以迄明末,凡是大学生都很崇尚气节,这与中华民族之能屡仆屡兴实有密切的关系,虽在当时仅有守正不阿之气概,缺少起死回生之实力,然而正气凛然,宵小敛迹,今则正气销沉,汉奸四伏,这一点比没有飞机和大炮还要危险万倍。”

文化促抗战 擘画沙磁区

1936年12月,胡庶华在《重大校刊》第4期发表了近4千字的长文《理想中的重庆市文化区》,率先提出在沙坪坝设立“重庆市文化区”的构想,并多方擘画,苦加经营,促其初具规模,成为蜚声中外的抗战“沙磁文化”的首倡者和重要推手,被誉为“沙磁文化之父”。

胡庶华《理想中的重庆市文化区》

发起后援会 重金助时艰

抗战救国,不能止于“坐而论道”,更要“奋然起行”。1937年10月6日,胡庶华倡议发起组织的重庆大学抗敌后援会成立。胡庶华在大会上发表演讲,并当场捐出其父胡国瑞先生留给他的遗产——市秤5两6钱6分赤金金条一根。

“是日也秋风萧朔,秋雨凄烈,大有人天共愤之慨,午后四时全体教职员学生入礼堂,首由校长训辞,慷慨激昂,闻者悲愤,并亲出其尊翁国瑞公遗产赤金一条,计重市秤五两六钱六分,折合国币六百八十六元,交由抗敌后援会捐助国家,为全体教职员学生之先倡,全体教职员学生咸为动容,皆愿罄其所有而甘心焉.......”

1937年出版的《重庆大学校刊》第15期“校内近讯”,有关重庆大学成立抗敌后援会,及胡庶华捐金条资助抗战的记载。

慨然作战歌 文宣到村镇

胡庶华是抗战舆论的热情推动者。1932年初,他在上海加入教育界救国联合会,并担任领导职务,领衔发表一系列通电和宣言,主张“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呼吁全国民众摒弃左右纷争,精诚团结对敌:

“凡能武力抗日者,父事之,师事之,在所不惜;凡卖国投敌者,则仇视之,敌视之,亦不敢辞。” ——胡庶华

1937年冬,在校长胡庶华的直接领导下,重庆大学抗敌后援会组织了沙磁区第一个乡村宣传团赴各乡镇宣传抗日。在20多天的时间里,行经川东八县,听众达5万多人。为进一步鼓舞抗战士气,与喧嚣一时的投降主义论调作坚决的斗争,胡庶华又欣然提笔,为重庆永安堂抗敌宣传队创作了《抗战到底歌》,随宣传队带往重庆周边及川康各地广为传唱。

1937年11月3日《新闻报》报道胡庶华作《抗战到底歌》

三年辞校长 高义昭后学

胡庶华一生清正,公私廉明。他坚持“言行合一”“知行合一”“表里如一”,不管遇到什么困境,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他曾立下“每任一职,三年必辞”的守则,担任一个单位主管不超过三年。1938年6月,胡庶华致书四川省政府提出辞职,重大师生万般不舍,集体发起“挽胡会”,派代表前往市府、省府请愿挽留。

  • 1938年7月10日《重庆大学校刊》第27期
    推出“挽胡周刊”,发表编者“献辞”
  • 1938年7月10日《重大校刊》第27期有关重大师生为挽留胡庶华去教育部及成都四川省政府请愿的报道

1941年,在胡庶华离任3年后,重大校友萧参犹在《沙磁文化月刊》上著文回忆曾经的胡校长:

三峡广场的胡庶华先生雕像

胡春藻先生有一副慈祥庄严的面孔,颌下飘拂着长须,一位美髯公的典型!他过着刻苦节俭的生活,每日起来绝早,召集学生升旗后,照例走上台去,用着湖南腔调来一声:“大家注意!……”以下不是报告校政,便是训示修身之道或者其他的事情,这位老先生感情特别丰富,记得有一次是在八一三专变以后不久吧,一位同学升旗来得迟了,他因感到国难的严重,年轻人的不求上进,他用尽气力呼喊青年自觉,最后他竟在台上老泪横纵,咽不成声;这一件事情至今尚使很多人感动,追念这一位热肠的老先生。

TOP 事件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