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名人

举笔为旗砭时政壮岁立言导民声

扫描下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1932年何鲁先生返川任教,出任重庆大学理学院院长,正值不惑盛年。面对川中困局,出于“分属川民,故当以求川治为民族之出路”的责任良知,和“救亡莫若自救,共存基于自存”的政治理念,何鲁“代生民立言”,创办多种报刊,举笔为旗,对川中事务和社会风气频频发声,意图改变上流贪残、下层愚弱的社会局面,振导民心,重铸民魂,呼唤科学精神,指点青年迷津,成为重庆大学一道亮丽的风景。

痛批川政 为民请命

何鲁生于晚清末季,自幼目睹川政乱局,对于军人乱政之弊,感受尤切。心系家邦的士林传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驱使何鲁援笔为文,“为民请命”,于1933年撰写了《代拟川民对于治川之意见书》,剑指川中军阀滥充武备,混战不休,以致民不堪命的可悲现实:

“自民国建国以来,经二次革命,与护国之役,靖川之役,以至自治时期,军队由五师增至十二师又二混成旅二司令,人民负担日益加重,生产事业日落......至十五年时,川军共有四十师三十三混成旅,截至最近战事之前,师旅之单位虽略同,而兵额之量数则较前激增,总计之不下四十万人。

“最近(川内)各军就防区所征收之款,约计在一万万二千万元以上,约八千余万用于军队,其用于建设教育者甚微。按其实况,则交通方面略有进步,教育未尝发展,农民迫于催科,工商苦于重征,在位者亦积债累累,已成交困之势,岌岌不可终日。”

——何鲁《代拟川民对于治川之意见书》

书生把脉 勇开药方

为有效整治川乱,挽黎民于倒悬,何鲁不惜以数学家的身份大胆涉足政论,系统提出“裁兵”、“减税”、“休养”、“教育”、“禁烟”、“科学建设”六大改革对策。尤其在“科学建设”一策中,何鲁条分缕析,提出“罗致国内外专家,限期调查吾川出产,及必需之工业,以为设计准备”等11条具体措施,以图终结乱局,休养生息,厚植民力,造福巴蜀百姓。《代拟川民对于治川之意见书》一文最后说:

“原则上略具于上所举六端,方法则应集合中央代表及川省党政军民代表及各种专家于一堂,相见以诚,责以大义,并根据川中实况,确定一贯政策,以民意为依归,以实践为考绩,一洗历来包办分赃之陋习,庶几免于鱼烂土崩之祸。”

——何鲁

在《心力》杂志发刊词中,何鲁写道:

“萧伯纳谓吾国无文化,吾则谓吾国无新文化,无科学,无统计,无新组织,乃至无新思想故也。救亡之道,当知既已为人,须知人性之可贵,而日尽人事,劳者尽力,智者尽心......然后以民族所历之种种艰难困苦为前车之鉴,以最新科学为借镜,努力建设,以尽物力,以其所获,贡献人群,然后可以卓然立于人群。”

——何鲁

亲创报刊 振导世风

1933年至1935年,人到中年的何鲁在渝创办《心力》《大观》《文建周刊》等多种报刊,并密集发表系列文章,痛揭上流阶层的贪残,批判民间社会抱残守缺的保守意识,倡导思想革命,力挽蜀中颓风。如1933年4月,《大观》杂志在重庆创刊,在发刊词里何鲁写道:

《大观》杂志

“吾人今日所至痛恨者,岂非贪吏与军阀乎?其剥削残逞,皆贪、瞋、痴念驱使之,其所作之业,则人民共受之,整个中国,成为地狱,贫民无异饿鬼,愚痴不殊畜生矣。就作业者之本身而论,存时感精神之痛苦,负极大之羞辱,凶死以后,留千古之恶名。财产亦同归于尽,已故之李纯、倪嗣冲、张宗昌等,今之郑孝胥、汤玉麟等,其最著者也,奈何尤而效之不绝于世。” ——何鲁《大观》杂志

在《< 文建周刊>发刊辞》中,何鲁对于民间社会的不觉醒更显痛心疾首:

“一见新事业失败,则群腾为口实,此守旧性误之也,今日成为讳疾忌医之势,智者缄口,人惟求私阃之便,庄子曰哀莫大于心死,此真可为痛哭流涕者也。”

——何鲁《< 文建周刊>发刊辞》

1936年10月鲁迅逝世,在次月重庆晚报推出的《纪念鲁迅特刊》中,何鲁发表了《追悼鲁迅》一文,盛赞鲁迅“在我眼中,却是牝牡骊黄以外的千里马”,说“我们从重庆的报纸,可以看得见鲁迅思想传播的远,影响的大,我希望思想解放了的青年们再进一步去了解自然,支配自然,创造出人类永久光明的历史。”

呼唤“赛先生” 乐做青年友

何鲁每以深湛的目光凝注现代科学,深知对于沉疴痼弊缠身的老大中国,惟有呼唤“赛先生”,弘扬科学之道,才是促进社会由乱返治的良方。在《代拟川民对于治川之意见书》中,何鲁论述道:

“.....科学愈新愈好,近二十年来,在欧洲有一日千里之势,但尚囿于少数学者未著及也,吾人吸收新识之余,即将各基本科学改用新法,使吾国之少年科学家便于吸收与普及,其收效必宏,可断言也。”

——何鲁《代拟川民对于治川之意见书》

在《心力》发刊词中,何鲁这样阐述科学与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的辨证关系:

“人应随时代而进化也,吾国笃信今不如古,故退;欧洲人笃信今逾于古,故进。昔者吾国人以科学为物质文明,而鄙夷之,不知科学又为精神文明之大者。” ——何鲁《心力》

而作为曾经负笈欧陆的资深海归学人、杰出的学术大家,何鲁接触最多、操心最切的还是迷惘中的社会青年和莘莘学子。他乐为青年之友、人生之师,每每为困惑中的青年学生指点迷津,在《青年的出路》一文中,何鲁提出“青年要有坚定的操守”,他进一步阐述道:

青年何鲁(后排左一)留学法国时与吴玉章(前排左一)等人合影

“坏的社会好像烘炉,没有操守的人好像毛发,一到社会便化了。有志的青年,起初到社会也想做好人,但禁不起利诱威胁,大多数中途变节了。或是做事取巧,也可欺世盗名,但终久露出马脚,自误误人。所以青年要始终抱定宗旨,做有益于己于人的事。做得动要做,做不动也要做,至多改变方法,不能改变宗旨。” ——摘自1933年何鲁在《大观》杂志所发表的文章《青年的出路》

诗书感时世 忧国赋深情

何鲁是一代数学宗师,又是杰出的诗人、书法大家,其古典诗词造诣甚高。在已刊行问世的约800首作品中,无论游踪行迹所至,动辄纪之以诗,或睹物兴怀,或抚今追昔,但又不囿于应和酬唱,而是情牵国事时局,道尽忧国之思。如1937年冬,何鲁偕友游昆明黑龙潭,随后在1938年1期的《民族诗坛》杂志上,发表了七言古诗《游黑水祠》(亦名《游黑龙潭感怀》)。一边是“唐梅”“宋柏”的安闲静逸,一边是日寇进逼、东南沦陷的纠结与忧伤,两厢对照,愁肠百转,心境黯然,抒发了一介书生空怀壮志,不能仗剑许国、投笔从戎的浩叹。

汉祠明将何纷纷,胜有野老传遗闻。千年唐梅形佝偻,参天宋柏根盘云。
我来喜见葭飞雪,伊人水涘曾何云。于今名地成消歇,潭清不覩女湔裙。
幸有玉骨沈潭底,光射天琴曜星文。恨生不逢唐虞世,感时抚事心如焚。
又恨手无缚鸡力,不许书剑学从军。聊与朋侪恣游衍,五老峰头日易曛。
——何鲁《游黑水祠》(亦名《游黑龙潭感怀》)

1938年武汉发生“四二九空战”,第4航空大队第21中队飞行员陈怀民身负重伤,毅然驾机撞向从后面扑来的敌机,成为世界空战史上与敌机对撞的第一人。

  • 四二九空战
  • 抗日英雄陈怀明

时隔6年,旧事重温,何鲁对22岁中国空战英雄的壮举记忆犹新,挥笔写下306字的七言歌行体长诗《飞将行》。全诗意气澎湃,才情纵横,洋溢着强烈的民族斗志和英雄主义精神,一经发表,好评如潮。

壮哉天下美男子,光荣何如空战死。升空夭矫如盘龙,星驰电掣快逝水。
兴酣正与敌机逢,以一敌四敌崩圮。倏忽又陷重围中,面面火网簇飞矢。
东突西摮上下旋,将军余勇犹未已。杀伤过半天为惊,油仓洞彻穷见匕。
訇然直下三千丈,鹰击翩然林中止。飞将忽然在树颠,鼻折睛突未伤髓。
民众争劳巷为空,赖有良医为之起。起后不复事调摄,转战湘楚鲁苏无休止。
敌从轮战恣阴谋,阳诬防次油竭矣。腾空仍击敌机下,乘伞降落机弃屣。
腿部伤甚旋夷兴,敌机倾巢向汉驶。是日铁羽惊蔽空,飞将从容乘风俟。
瞬群机兮眴六合,麟伤累累那可峙。宁甘玉碎不瓦全,猛扑敌酋同一轨。
民间瞥见火花迸,一以悲叹一以喜。悲我飞将竟殉国,敌酋粉裂亦乐只。
空前胜利四二九,空军一页光荣史。 ——何鲁七言歌行体长诗《飞将行》

TOP 事件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