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名人

嘉陵江畔文化蓝图沙磁建制人文华章

1936年12月,时任重庆大学校长的胡庶华在《重大校刊》第4期上公开发表了《理想中的重庆市文化区》。他认为:对于一个深陷泥潭的民族,文化的力量甚至比物质大过许多,欲恢复民族固有之地位,必先恢复民族固有之精神。《理想中的重庆市文化区》一文勾勒出一幅“为重庆市文化计,为四川省文化计,为西南文化计,为复兴中华民族计,重庆市应建立一文化区”的文化蓝图,首次明确提出了在沙坪坝建设重庆市文化区的设想和成立建设重庆市文化区委员会等在内的具体步骤。重庆大学校长胡庶华作为重庆市沙磁文化区的第一个倡导者和主要创建人之一,主持成立的重庆沙坪文化区自治委员会擎起了光耀千秋的沙磁学灯。重庆大学凝聚了大批学者精英和仁人志士在抗战时期,进行了防空救护措施、抗日救亡运动和学术、文化、艺术等诸多活动,皆为沙磁行政建制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人杰地灵 黉宇煌煌

重庆大学为四川最高学府之一,宜如何发展天赋特殊优越之地位与本能,以形成整个民族复兴之中心,本校负有义无可辞之使命。

1933年10月,重庆大学由菜园坝迁入沙坪坝,汇聚了当时全川乃至全国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抗战时期,重庆大学为中央大学和中央工校等大批内迁院校到沙磁地区创造了有利条件,成为了凝聚这些院校的轴心和支点。

胡庶华发表《大学教育与名族复兴》演讲
中央大学沙坪坝松林坡本部全景
中央大学沙坪坝松林坡本部全景
中央大学松林坡礼堂(后称之为“七七“抗战礼堂)
现位于重庆大学松林坡麓的中央大学迁渝纪念亭

大批优秀学者和文化大家的聚集,将沙磁地区原有的悠久文化传统和近代优秀文化的进步精神持续推向前进,丰富并提升了沙磁地区乃至重庆市的人文涵养和精神品味。

嘉陵江畔 文化蓝图

1936年初冬,嘉陵江畔,时任重庆大学校长的胡庶华在《重大校刊》第4期上发表了《理想中的重庆市文化区》一文,以学者眼光,执理论之笔,勾勒出了一幅沙磁文化区的建设蓝图。

胡庶华著《理想中的重庆市文化区》,刊载于《重大校刊》第4期
理想中的重庆市文化区-重大校刊第4期
理想中的重庆市文化区-重大校刊第4期
胡庶华校长

全文从文化在中国革命现阶段中的重要性、重庆市的文化现状、重庆市有建立文化区的必要、重庆市文化区应建立在沙坪坝、重庆市文化区实验的步骤和结论六部分着笔,详细阐述了胡庶华的主张“发展四川(也可说是西南)枢纽之重庆文化,尤为其中最主要之一环,故重庆市之应建立新文化区,其意又不仅在四川文化本身的发展,而尤关系于中华民族复兴的前途。”

重庆沙磁文化区地理位置图
沙磁建制 人文华章

抗战时期,沙磁文化区集中了当时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高校、八分之一以上的大学生,还有众多的学术科研机构,客观上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化重心自东向西的大迁移,实际也已成为了战时中国的文化中心。

1938年2月6日下午一时,“重庆沙坪文化区自治委员会成立大会”在重庆大学理学院二楼教员休息室举行,会议由重庆大学代表张晓飞主持。会议第一项议程就是逐字逐条讨论修正了由重庆大学提出的《重庆沙坪文化自治区委员会组织大纲》。会上重庆大学校长胡庶华当选为该会主任干事。本会定名为重庆沙坪文化区自治委员会。

协会宗旨:以维护公共秩序、改善住民生活、促进文化事业为宗旨。

1938年2月
重庆沙坪文化自治区委员会
《重庆沙坪文化区自治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记录》
重庆大学理学院门前石鼓纪事碑(2004年建),该石鼓记录了重庆大学在沙磁文化区建设发展中发挥的历史作用

1938年4月14日,重庆沙坪文化自治区委员会在重庆大学理学院会议室举行了第一次干事会议,由主任干事胡庶华的主持。

重庆沙坪文化自治区委员会的成立是沙磁建制的开端,是抗战时期唯一一个以“文化区”命名、以履行政府基层组织职能为主旨的一个民间组织,它的诞生充实完善了重庆市人文教育的城市功能,为日后沙坪坝区得以正式划归重庆市管辖奠定了根基,为正式成立区的行政建制做了组织上的准备,对今天乃至未来学界研究战时中国的社会变迁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历史参考和借鉴。

重庆沙坪文化区自治委员会第一次干事会议记录

1938年10月29日,四川省政府任命叶元龙继胡庶华为重庆大学校长,同年11月7日接任重庆沙坪坝文化区自治委员会主任干事职务,开启了沙磁建制的新篇章。

1938年12月1日及1939年1月12日,重庆沙坪文化区自治委员会拟就了改组组织大纲草案即《重庆沙坪文化区社会事业促进会组织大纲草案》,定名为重庆沙坪坝文化区社会事业促进会,以协助政府促进本区社会事业为宗旨。

协会宗旨:协助政府改进本区社会事业

1938年10月
重庆沙坪坝文化区社会事业促进会
《重庆沙坪文化区社会事业促进会组织大纲草案》
叶元龙

1939年1月30日午后二时在重庆大学会议厅,举行重庆沙坪文化区自治委员会改组大会。重庆大学校长叶元龙的代表沈重宇主持。会上,将重庆沙坪文化区社会事业促进会改为巴县沙坪文化区社会事业促进会,推举叶元龙为主任委员,叶元龙身兼大学校长和经济学家的身份,促使文化区在经济和科教文化的结合更为紧密。

1939年1月
巴县沙坪文化区社会事业促进会
《巴县沙坪文化区社会事业促进会组织大纲》
《重庆沙坪文化区自治委员会改组大会记录》

协会名称的变化,表明了协会性质、隶属关系的变更;宗旨内容的变化扩大了协会参与行政的工作内容和范围。

返回
查看更多
共同面对大轰炸,积极开展防空救护工作

1938年4月1日,《重大校刊》第23期上发表四年级学生童登厚的长篇论文《沙坪坝区森林公园建设论》,就森林与国防、市民防空林作了深度剖析,提出了在沙坪文化区大规模植树造林的建议和实施方案。

重庆大学四年级学生童登厚发表长篇论文《沙坪坝区森林公园建设论》
共同声讨投降卖国行径,组织抗日救亡运动

1939年10月27日,巴县沙坪文化区社会事业促进会主任委员叶元龙以重庆大学校长的身份,率全体教职员发表《阐明国是声讨汉奸》的电文,坚决声讨汪精卫投降叛国的罪恶行径。还成立了重庆大学抗敌后援会。

1940年3月3日沙磁区国民月会上通过了《讨汪宣言》,图为该会传单
四川省立重庆大学抗敌后援会组织大纲

共同表达了作为战时中国文教重镇的沙磁文化区及人民保家卫国的决心。

举办科学文化艺术活动,传承弘扬巴渝人文精神

重庆现在是全国的重心,而沙磁区又是重庆文化的重心。

叶元龙题词的《沙磁文化月刊》第一卷第二期(1940年1月15日出版)
《沙磁文化月刊》创刊词
(1940年12月5日出版)
重庆大学抗敌后援会1938年元旦出版的抗战刊物《群众周报》
1938年,图为“嘉陵歌咏团”在中央大学七七礼堂前合影
1945年李四光夫妇在磁器口合影
2004年,重庆大学在抗战时期周恩来到重庆大学演讲处塑建周恩来铜像
抗战时期,周恩来、郭沫若、杨翰苼在重庆郭宅门口留影
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参观文化区小龙坎合作五金制造厂时的题词
重庆电力炼钢厂炼钢部1937年炼出西南地区第一炉电炉钢
重大校友何其忱与飞虎队战友

文化区的学术界主要有李四光、竺可桢、顾颉刚、钱穆、傅斯年、梁希、邹树文、马寅初、吴文藻、冯简、何鲁、柯召、金宝善等,文学界主要有郭沫若、巴金、冰心、臧克家、于右任、沈尹默、柳亚子等,美术界主要有徐悲鸿、吕凤子、丰子恺、张善子、傅抱石、陈之佛、黄君璧、潘天寿等,戏剧界主要有杨翰苼、杜国庠、洪深等,音乐舞蹈界主要有许可经、刘雪庵、陈田鹤、戴爱莲等,创作了大批政治性、艺术性、观赏性极高的优秀文化作品和学术科技成果专著,对文化区乃至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沙磁区划归重庆市管辖

伴随着战时重庆地位的提高和形式的发展变化,沙磁文化区原有的建制、组织和范围远远不能适应,亟待行政地位的确定。

1939年7月26日行政院批准成立沙磁区临时办事处指令

1939年6月14日,蒋介石亲发手令“沙坪坝、磁器口、小龙坎等处,均应划归重庆市政府”。8月16日,重庆市政府沙磁区临时办事处成立。

1939年6月

1940年12月1日,重庆市警察局第十四分局代表重庆市政府实施对沙磁地区直接进行管理,是战时期间先于“区”建制的正式代行区的行政举措。

1940年12月

1941年2月24日重庆市行政所属的十四区正式成立,以警察十四分局局长肖炤文兼任本区区长管辖沙磁地区,标志着沙磁区完全归属重庆市管辖,初步完成了行政建制。

1941年2月

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大学第二任校长胡庶华、第三任校长叶元龙携手重大师生及大批学者精英和仁人志士,肩负起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励精图治五年,推动沙磁文化区从一纸理想蓝图,落地生根为行政建制,为战时和战后的中国培养了各类建设人才,奠定了至今作为重庆市著名文化教育区的地位,这一创举的历史意义和精神力量将长久地给后来者以借鉴与启迪。沙坪坝区作为战时中国的文化教育中心蜚声海内外,是战时中华民族为争取伟大复兴而坚不可摧的精神堡垒,更是中华民族文化教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TOP 事件 上一页